陳邦畛(陳板,1980畢業)**
對竹中的印象
我出生在關西坪林,曾就讀坪林國小、石光國小,畢業於東安國小以及關西國中。國中時,全校成績較好的一群會去參加北聯,其他大多數的人選擇竹聯與桃聯。我的家庭環境催促我去考師院,但我沒能考上。也有人建議我去讀職業學校,但我並沒有這麼想。我的滿叔陳朝灶就讀竹中,因此我也對竹中心有嚮往,這是我對於竹中的第一印象。
在竹中的日子
我在竹中唸了四年,高一留級因此讀了二次,分別是廉班和實班、高二義班、高三則是畢業於平班。
民國65年考上竹中後,學號5554,因姑丈亓逢崙(山東籍)是竹中的職員,我在姑丈家住了半年,後來又搬回關西通車上學。第二次高一時家裡出事情,阿公和父親因車禍往生,搬回母親出生地六家,通勤方式是公車轉騎腳踏車上學。
我進竹中時,校長是史振鼎先生,當時還沒有建圍牆,學校也不太管,走大門口進出,往左邊到培英,往右邊到竹商,都有道路。至於從辛校長到史校長的變動,說實話我沒有太多的感覺。老師們沒有多說什麼,我們以自己的方式在竹中過生活。
圖一 與尤桂遵老師合照(朱瑞林提供)
印象深刻的事
升上高二義班,我們班上有很多留級生,連老師的安排我們也覺得是學校塞給我們。當時我是班代,覺得某位老師不妥(記得有上過一節課,還有聽到不好的風評),幾位同學和我就去找教務主任閻政德主任(按:閻是訓導主任,教務主任是許昭仁),希望可以換老師,希望以前高一實班的老師繼續任教。回想當時應是很溫和的在談這件事情、講道理,想不到結果真的換老師。
事後想起來,這是「學運」啊!!當時覺得應該要去做這件事,沒有想到會不會成功?就覺得想去做。這個經驗讓我學到很多。
除了這件事之外,我參與游泳隊、合唱團、書畫社、也有參與校刊社。
游泳隊在早上練習,不用參加升旗。我小時候就在鳳山溪小支流學會游泳。第一次參加水上運動會,我不知道我的程度。預賽前一天幫忙家裡種菜澆水,手臂很酸。預賽時以第八名勉強進入。決賽我在第八水道結果蛙式第一名,時間是1’30”左右。當時泳隊教練是盧威雄。他的教導方式很自由,有一位保送生學弟蛙式游1’10”以內,非常厲害,我只能當他的啦啦隊。
我兩次高一都有參加合唱團,同學覺得我在合唱團比較會唱歌,高二合唱比賽由我擔任指揮。我的音樂老師是楊鳳鳴,我進入合唱團是她負責面試。或許是我爸曾在小學擔任代課老師,我們家有一台風琴,加上小叔讀師範,音樂對我來說很輕鬆,沒什麼壓力。
高一廉班時我的書法寫的很差。看到成績很好的同學的書法作業本,才知道要照著字帖慢慢寫。留級那年的暑假,我很認真寫,常常到舊書店找/買帖子,認真的讀書論。第二個高一時,我的書法已大幅成長,高二時參加書畫社(包含書法與國畫),我受推舉為社長,社團人數不多。當時我每天晚上一張瘋狂寫字,隔天中午拿到美術教室給黃敬雅老師看。黃老師每天中午會提早吃便當,會等著我,他會對我的書法提出意見,印象中他只有示範過一次給我看。回想起來這樣的因緣也很奇特,他上課認真教,私下對於我的指導還是這麼的用心。大學時還有跟黃老師保持通信。老師曾說有三個學生就很滿足了,吳逢春、陳欽忠,另一個是我。
回想自己的人生,高中的自己怎會有際遇遇上這樣的老師做這樣的事情,整整過了一年的師徒生活。
我一方面寫字,一方面看書論。為了增進對書法理解,我會到新竹社教館看國中國小比賽作品,第二個高一時會到重慶南路的書店看字帖,甚至後來還跑到故宮,當時程度不夠,看不太懂!但覺得很不滿足,這習慣延續到大學。我經常從台中東海到台北看展。我曾寫一篇<習字雜感>刊登在《竹嶺》校刊。我很認真寫談學習書法的想法和經驗。當時一起參加書法比賽的人還有牟孝文,他是我的書法前輩,不過他並沒有參加書畫社。
我也參加了校刊社。校刊社的沈敏欽,他很會下文章標題,他和牟孝文都小我一屆,但我留級一年,我們就變成同一屆 。
圖二 高中時的書法
我高一下擔任副班代,高二之後擔任班代,除了校內之外,和竹女、竹東、省商、光復、忠信等高中的同學都有
一些幹部訓練的互動,也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有跨校同學共同辦理書法義賣。
課業不讀就沒分數,和自己興趣相關的反倒更吸引我。這些非正規的課程,讓我學習到更多。
圖三 義賣春聯(資料來源:竹嶺8)
竹中的養分--閱讀、自由
我沒有被史作檉老師教過,但我會讀他的書。除舊書店外,我常去文昌街的楓城書局,店裡有很多史老師的書,我很認真想要看,但說實話當時看不懂這些書。
校刊編輯外,我也有寫文章,很認真的閱讀、剪報。我經常到圖書館借與書畫相關的書籍,主題關連性的閱讀,幾乎每一本我都看,不一定讀得懂。當時也沒人可以和我談這些話題,我就和書對話。
自由,學習不只是一種,我參加過這麼多社團……什麼都玩。因為我樂於參加各類活動。也算風雲人物。畢業時群育成績超過100分,讓我拿到群育獎。
高一家裡的事故,輔導老師羅萬淇很關心我。他的弟弟羅文明和我,還有陳永誠都來自關西國中,三個人都留級,我和陳永誠會一起通車,讀書彼此安慰,相互鼓勵。學習如何面對挫折與克服困境,老師、同學的陪伴都很重要,這個學校讓人安心。
留級是天大的事,讓我知道人會受傷, 就是客家話的「落第」,沒考上,痛苦,不好意思的這種挫敗。但我的留級反而後來讓家人安心,我妹重考兩次,我女兒也是,讓大家知道人生沒那麼平順,也沒那麼可怕。
竹中與客家
在竹中時,我認為楊良平老師有意識的表現他的客家國語。他是竹東人,激激顫(gid gid zun) 他的語言,讓人覺得客語不是令人憂心的語言。我們很清楚學校裡有三種人:河洛人、外省人、客家人,在我們心中,群族不是問題,也不會因此而有糾紛,更沒什麼隔閡。我們大概知道誰是客家人,但不會刻意去說客語,從國中後就不會在學校說客語。
印象中在學校裡很少人在公開場合講客語。我也沒有感受到語言被打壓, 可能我遇到的老師學校沒直接這樣做。客語是解嚴、客家運動時才逐漸被彰顯。我退伍之後從事客家相關事務,才知道許多同學、朋友原來是客家,我的客家意識才逐漸清晰。
解嚴之後,我一開始先在幾個建築師事務所做設計,謝英俊當時要規劃新竹縣文化中心,他問我要不要一起做,我聽一聽很有趣。我負責前置規劃調研、蒐集資料,我認為這個規劃案應該要表現出客家文化的特點。我試著認真探究客家,當時沒太多資料和管道可以獲得相關資訊。
《客家雜誌》總編輯陳文和邀稿講建築主題。後來,謝英俊寫<風格迥異的客家建築-大陸原鄉土樓的結構與構造>、我寫文化中心的設計<地方性的文化中心建構-以人口組成中客家人佔大多數的縣份為例>、李允斐寫美濃<從六堆的開拓歷史談六堆民居風貌的演變>,還有一篇日本朋友片山和俊文,周禪鴻翻譯,<客家居民的空間構成>,這幾篇文章在《客家雜誌》3變成該期專輯,影響很大。我們也成為很重要的team。
當時「第三工作室」模糊的成立。我們很關心「第三世界」,我們三個人在一起會講客家話,覺得當時台灣的處境就是第三世界。「第三」也來自我的私心,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黑與白外,還有第三條。 我高中時就在想這件事,別人不想,我已在想。
當時艱困的環境沒有澆熄我們對於客家的執著,反而大家一起協助讓事情更為順遂。客家就是文化的一種,我不會認為客家文化是最偉大的,身為客家人有自覺,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同樣重要。
自由學風,對多元的尊重
今年創校百年,許多學校都強調自由學風,五(四)育發展,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傳統,都很有意思。我出身這個竹中我很驕傲,整體氛圍是很特別。
學校允許我參加很多社團,老師也沒有因為我留級而特別看待。前面提到換老師,學生不會想會不會成功,但一定要去表達,我也沒想到會成功。但事後想想,已經開學上課才換老師,對訓導處和教務處一定是很困擾,但學校願意和學生溝通,並採納學生意見,這點我感受很深。
動員月會講的事個別的事情,沒有很嚴重,基本上是讓大家說說話,老師都會配合。學生提的問題很簡單,老師也可以處理。
在學校學到的,有些是老師直接教,有些不是,但它會直接影響你。我印象深刻的是圖書館曾辦一場幻燈片的演講,主題是蘭嶼,雖然忘記當時的講師是誰,但多年之後才由黃大展館長傳來的校刊資料中得知演講人是江韶瑩教授,沒想到,經常有機會在會議場合受到指導的江教授,在念高中時就被我遇上了,如今我還是印象深刻。
在竹中,我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奇怪的人,我不會去管別人怎麼想。前面提到書畫社也不過才5個人,人少並不是問題,3個人就成為群體,而是多元的存在。例如,陳清德老師指導口琴社和攝影社;我的高一同學楊錦聰,音樂就是他的愛。他會讀書又會玩,一路順著喜好走,成就了現在的風潮音樂,每回有人提到風潮音樂,我都與有榮焉。
圖四 幫圖書館修鐵門(朱瑞林提供)
給學弟妹們的話
我認為16歲前必須要與自己成長的環境、家鄉有所連結。首先,學習家鄉的語言是必要的。你要自己決定,決定當哪一種人,理解自己的文化。「你是客家人要講客家話」就這麼簡單,學會這種語言,師資並不是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可以自己找老師。
進高中是一種成年禮,成年禮是一個過程。「自我」到高中就發展的差不多了。一上高中就要決定要做什麼?學生要自己把握,決定自己的16歲,讓18歲時更完備,現在社會發達到每個人的成熟期都往前,但成熟不表示成年。16歲要學會自我負責。若16歲不行,為何再兩年後的18歲就可以呢?
進入高中就是「轉大人」的階段。許多事學校並沒有教,可以透過社團是學習。學生們的社團活動力很強,老師的任務就是去呵護他們,讓他們去做愛做的事情。基本上,在竹中很好,可以抗議、陳情 ,作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好好的享受這一切,不要把家裡/家長的想法帶進學校,要想辦法重新看待自己。
另外,開始學習做決定,決定自己的學習。完備自己外,也要學習和別人溝通。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過著竹中生活。這些事在進竹中前就要開始準備,竹中這幾年是讓你更為完備。我建議不妨更大膽的過高中生活,勇敢去探索與嘗試。
圖五 陳邦畛訪談資料照
*、訪談時間:20220325 上午10:00~
地點:桃園,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訪談整理:黃大展 ;修訂、校對:陳邦畛、黃大展
**、基本資料:新竹高中高一廉班(32)、高一實班(33)、高二義班、高三平班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經歷:客家電視執行長、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教授、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