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卿(第9屆校友)、張維廉(第4屆校友)
此傳記是根據維廉未發表的2010年英文作品《張家的攝影紀錄:張棟蘭和陳芸蕙的人生故事》,以及將我們父親棟蘭的遺著、手稿、日記及書信等整理、編輯、翻譯後寫成,所以此傳記也可說大半是棟蘭本人的「自傳」或「回憶錄」。
華文的慣例是先姓後名,因此在本文中,我們會儘量遵循該慣例。
我們非常高興終於將父親的傳記付梓。此傳記很早即應編寫,但由於我們過去工作忙碌,很遺憾將其擱置許久,遲遲未付諸實現。適逢我們在台灣的母校「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正在籌劃2022年創校一百週年紀念。因為他是日治時期該校唯一的「台籍」教師,校方徵詢我們是否能提供父親的傳記資料。現在我們都退休了,所以我們立志完成這篇傳記,藉此不但對新竹中學的建校百年紀念略盡棉薄之力,對家人、朋友及後代也有所交代。
作為新竹中學日治時期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唯一的台籍教師,父親張棟蘭在新竹中學校的17年歷史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此外,因他還是一名英語老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陸軍徵調至馬來亞、新加坡和緬甸以中尉身分當了翻譯官一年半,然後才再回到新竹中學校任教,直到戰爭結束。
台灣作家林文德以筆名「東方白」所著小說《浪淘沙》部分基於棟蘭的手稿,記錄了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但小說不同於傳記,內容有些部分為虛構、超出已知的歷史事實。
如果小說是基於真正歷史人物的「真實故事」所撰寫,要區分小說與非小說往往並不容易。當我們發現《浪淘沙》包含父親的故事有些部分是虛構而且遺漏許多重要的生活經歷時,編撰棟蘭傳記的必要性就變得顯而易見。由於這篇傳記更加完整且真實地遵循了家父所撰寫的故事、日記和散文,以及根據我們的家庭照片和對父親的記憶,我們認為這本傳記提供了他更可靠、更真實的生活形象、思想和感情、性格與抱負,以及願望和理想。
傳記裡是否能寫羅曼史可能是較受爭論的部分,但我們認為這些故事會使此傳記更有條理、更完整描述父親的為人、性格,以及當代日本和台灣的社會與文化。
我們認為棟蘭大學時代在日本與節子的初戀反映出當時種族歧視的不同層面:棟蘭不覺得如果和節子結婚留在日本工作會被歧視,但若他帶節子回台灣就會有問題。這故事顯示當時台灣客家文化歧視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女性,而且這種歧視和日本殖民主義者對台灣人民不平等的歧視相異。
有趣的是,後來棟蘭學成回台成為中學教師後不久,就與出身於台北富貴家庭的芸蕙有結婚的提議。但芸蕙的母親何益最初也因「歧視」棟蘭並非講閩南話的人而反對他和芸蕙的婚姻,所以所謂的「種族(或族群)歧視」往往與語言和文化之差異混為一談。
至於已婚的棟蘭和秋子之間的愛,可用來闡明以後棟蘭對霍桑的傑作《紅字》中已婚的海絲特和牧師迪姆斯代爾之間愛情的研討。這是感情和理智的衝突,如果道德高尚的人會感情用事、不由自主觸犯「道德」,那「罪行」在道德上會模棱兩可,受到質疑。在人生過程中,我們有時免不了要面對不能十全十美的選擇,但這些道德的困境和心靈的掙扎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引發反思。由於道德觀念也在顯著改變,我們有義務探索如何在感情和理智之間達成更完美、更融洽且更令人滿意的關係。
何況這些軼事是棟蘭本人在晚年留下的遺作,且事隔多年,當事人已久不存於人世。
棟蘭一生致力於台灣的教育,首先作為中學英語老師17年,接著成為中學校長10年,最後是15年的大學教授生涯。退休後他繼續閱讀並以英文寫作,直到去世留下待出版的作品。因他已離開我們許久,我們的記憶似乎也逐漸消褪、模糊且不完整。幸運的是棟蘭留下不少的著作,記錄了他過去的遭遇、感受、思想與期望,使我們得以推測他經歷過的一切。身為他的兒子,我們過去對他的瞭解是片斷、零散、沒條理。由於撰寫這本傳記並閱讀他的手稿和日記,我們很幸運地能更瞭解他長期處於殖民主義慘無人道的困境下所做的奮鬥。
他一生當中穿行於日本殖民主義、中國威權主義和英美民主和資本主義統治下的險惡水域,但看到他非凡、奇蹟般的轉型,從一個赤腳的鄉下小孩,演變成令人羨慕的中學英語老師,且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派到東南亞的戰線,在那裡幾乎因地雷爆炸險而喪命。
二次大戰結束由中國接管台灣後,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一所公立中學校長。十年後,他終於擺脫校長的行政職責,成為一名專職教授,實現他童年時代的夢想,在大學從事英語教學、閱讀和寫作。
我們希望能完成這篇傳記,對他的作家夢做一點貢獻,並為後代子孫留下他的珍貴遺產。他所留下的珍貴遺產首先是社交性以及社會道德,他堅信蘇格拉底的座右銘,即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我們應和諧相處。因此,他譴責個人之間與國家之間你爭我奪的競爭。其次,他將精力集中在教育上,信仰人類與種族間和諧之路在於透過教育促進人類的相互瞭解。他感謝他父親支持他10年在日本學習「不切實際」的英語文學,因此他全心全意幫助所有的兒女出國留學,追求自己的夢想。他為1945年日本的投降鬆了一口氣,因此證實了他的信念,即暴政不會持久,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加強自我抵抗任何暴政,等待暴政自行消滅。很遺憾的是,他沒有親自見證1980年代以來台灣政治的轉變。
最後,我們要感謝國立新竹中學圖書館館長黃大展老師,為慶祝建校一百週年邀請我們撰寫家父張棟蘭的傳記,並且熱心協助我們、提供我們很多的建議。黃先生還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相關的史料,以糾正這傳記裡一些歷史事實的錯誤。 我們還要感謝新竹市文化局贊助出版這份傳記,以及其該局為中文版提供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和編輯協助,以確保這本傳記符合文獻小組委員之審查意見極高的出版需求。文化局的吳佳純女士耐心地幫我們校對這傳記的多版草稿,功不可沒。我們也十分感謝思凱.英格蘭女士協助我們編輯修改英文,使之更為流利通順、更完整且更容易暸解。
2021年7月1日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