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百年校慶使用 新竹高中

中學時代的受教經驗*

朱真一(高中11屆校友) **



前言

拙作此系列主要想探討從小所受教育對我的影響,有人看後來信討論,還說很期待我以後的文章,使我受寵若驚,戰戰兢兢一再找資料來寫。對54-60年前在新竹中學的生涯,記憶雖已模糊,有些仍記得很清楚。翻找還保存的相片文物,再翻看校友會刊、紀念冊、校友會及各種網站。自以為可為歷史留些見證。

今年是戰後首任校長辛志平先生的百歲誕辰,辛校長服務竹中30年,對台灣影響深遠,有不少的紀念活動。竹中校友會網站上有辛校長的紀念專欄,內有傳記及其他有關老師們及竹中的書籍文章。網站還可看到共39期的會刊,我還找到一些有關教育。校友或老師們的網站,也有不少的資訊。讀這些文獻,找回些已模糊的記憶,這裡主要寫些一向愛討論的身教、受教的經驗及感觸。

我曾在本刊寫過〈「思想有問題,應交情治單位」--談擦身感訓、「道學」及開明精神〉(2010年4月,10卷2期),最近兩年在校友會會刊上,寫過〈給窮學生機會;教育的多元化--辛校長的貢獻〉及〈「思想有問題」、思想箝制及異議份子〉。這裡想盡量寫不同的內容,要強調的觀點有些還是會重複提到。

中學(約12-18歲)是青少年期間,應是影響人生最重要的時機,體格或智力都漸趨成熟,中學教育尤其身教及環境更會影響。對我以前常討論的思想塑造及思考能力的建立,更是關鍵時機。台灣整個社會環境變化多端,目前中學教育跟約60年前已很不一樣,主要討論我在學的六年經驗。


新竹中學6年

小學時以考進新竹中學為最大的目標及榮耀,1952年小學畢業時,台北第一次五省立中學聯考,日期跟新竹不同,小學同學好幾位也報考。我考上第一志願的師大附中,有幾位竹中沒上榜,但考上台北三省中。那時代竹中名額少,競爭比台北省中激烈得多。1955再考上高中,六年是我生涯很有意義的一段時光。下面所寫的中學記憶,初高中混著講。

關於新竹中學的教育,上述諸文提過辛志平校長比較開明、自由及民主的教育精神。我生涯中最敬佩最能堅持原則的老師是辛校長及台大醫學院李鎮源院長。以前及以後談身教文章,一再提到他們。

辛校長以身帶頭的好身教,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想是新竹中學有優良的學風最主要原因。最近看好幾篇文章及跟日據時代的老校友談,新竹中學從創辦開始就以優良學風出名,辛校長跟首任大木校長,有不少相同的精神。最近看徐聖凱的碩士論文《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之研究》及查看其中的參考文獻,日據時代竹中的教育及考進高等學校的人數及比率,比台北或其他較大城市的中學一點也不遜色。

我一直認為鄉下來的學生比率高,是學風好的原因之一,大概學生較單純、節儉勤勞、樸素及不浮華及努力認真。沒聽說過有「太保」或幫派的組織。最近再看同學紀念冊的文章,更體會上述拙文談辛校長給窮學生機會的大貢獻。有位同班同學小學畢業時,家裡本不肯讓他讀中學,小學老師替他報考中學入學考試,考進台大後靠家教並繼續讀研究所,以後一直服務台大,不但研究傑出,更造就人才無數,對台灣貢獻良多。

那篇拙文中提到的另幾位農家子弟,類似地成就非凡。貧窮家庭讀竹中時靠好學風,不必補習及少資源下,仍考上志願的大學科系,以後有成就的人才不少。現在非城市的鄉下地區,明顯地缺乏資源及師資,他們的機會大不如前,甄試制度甚至有「繁星」制後,城、鄉差距拉大。現在的台大,來自新竹縣及苗栗縣的各不到1%。


好校長身教;三、四、五育並進

看上述文獻,最常看到新竹中學的四育或五育並進的寫法。除了德智體外,說是群育與美育。不記得我那時代有這種口號,只知辛校長的努力與堅持他教育原則。校歌中有「三育並進勿怠勿荒」,辛校長自己寫的〈竹中三十年〉則說提倡四育。下面會再討論,其實不管四或五育,各種教育互有關聯。

考試不准作弊,若被抓到退學,大家都知道辛校長的鐵面無私,我高三時,就親自看到他的堅持。那年的大專聯考不分組,數學不考解析幾何,辛校長堅持數學老師跟以前一樣努力教,而且用數學月考只考解析幾何來逼我們學習,很多人包括我沒認真學。高三下學期,約聯考前1-2月,兩位同學數學月考時作弊,被老師抓到,就要畢業了,兩位還是被退學。

聽說不少人去陳情,因為離畢業只一兩個月,很少人知道,兩位中有位父母親的兄弟是新竹甚至台灣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連那位親戚都尊重校長而不敢插手。後來聽說校長找那兩位同學談,告訴他們趁此好好用功讀書準備,可以同等學歷報考聯考。後來一位考上台大一位成大工學院,以後大家對他們也毫無成見,我在美國還去找過其中一位,一位還當選過竹中台大校友會會長。以後在母校的校友會上,有位自己上台公開講,並感謝辛校長。另外,學校規定的不准偷竊及打架也很嚴格,號稱竹中的三大鐵律。

像辛校長這一類的身教,大家都目睹不少,應該是竹中優良的學風的原動力,老師效法,學生自己督促守規則,那時候老師們也沒聽說有人到外頭開補習班,或去學生家當家教賺外快。不過看最近的校友會刊,這種精神早就蕩然無存。一位畢業20年校友(算起來該是約1991年畢業)寫的,說「老師留一手 補習班學生獨厚」及「負擔不起補習費 成績一落千丈」。這類現象當然是整個台灣教育及社會的問題,竹中也避免不了。

看早期的校友的文章,尤其戰後不久,台灣社會不安定,當時的老師及學生參差不齊,其中不遵守法律或校規的相當嚴重。看寫那時代的文章,更瞭解校長早些年努力及堅持的辛苦,看了會讓人感容。我們那時代的優良學風,是從前辛校長多年以身教堅持的成果。

辛校長的「德育」是以身作則,他的勤儉、開明、自由、民主的風範等都是學生及老師們的身教。他對名利淡泊,婉拒政府幾次多番要高昇他到更高層的職位。辛校長的操守是大家的模範。


好老師多

學生要學得好,老師要好,校長仍是主要的關鍵。那時代辛校長自己常到師大拜訪各系主任探找老師。無論誰的推薦,據說他一定跟老師先約好面談後才決定,他不太理會「八行書」。從文獻、同學、親友及偶然遇到曾當過竹中老師的,聽到過不少這類故事。有幾位後來是反對運動中有名的異議份子,有位告訴我,他台大外文系畢業當兵時,自己寫信去,寄上資料。以後辛校長就約他到校一談,當場聘請他,他特別說那時代是紅包及八行書盛行時代。

讀文獻時,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任命曾有過政治案件的好老師。兩位在大學時代曾是師大四六學生運動的受害者,當時我不知道。那兩位老師在其他學校被找麻煩,老師好辛校長毫無禁忌地聘請。後來其中一位還當過我高中時的班導師及代訓導主任,就因參與四六學生運動不能真除又帶給辛校長麻煩而離開。辛校長以後還要聘請另一位當教務主任,只是那位不願就任。

那時代竹中的老師大多很認真教學,無法一一討論,對辛校長頗敬畏。校長常抽查學生的作業及週記等,評判老師的教學成果以及學生的反應。幾位好老師因感受校長的誠懇,整個教書的生涯都在竹中,婉拒其他更好職位。有些轉往大學任教職,不少年輕輩轉讀國內外研究所,不少以後變成名教授。

老師不好,不續聘還帶給校長麻煩,白色恐怖也牽連上他。有位國文老師不盡職,先私下開導後仍不改進,辛校長只好不續聘。那老師因此懷恨,告狀到調查局的一位朋友,說辛校長貪污及批評時政,還聘用思想有問題的老師當訓導主任。辛校長被新竹調查局分處叫去詢問了整天,一再威脅他,但他絕不妥協。一直到當時任政府要員的前中山大學的學長,得悉後打電話去調查局分處,調查局人員道歉並送他回家。


「好」學生的壞處?

我算是用功讀書的「好」學生,對功課很認真,不管哪科,包括所謂副科的的音樂、美術都認真學習。因為是「好」學生,雖喜歡讀雜書及報章雜誌,讀的課外書還是不多,該是升學主義作祟。因為那年聯考不考解析幾何及生物,高三時對解析幾何就不像以往的數學科那麼認真。雖然成績仍不錯,仍能保送。我一直認為使我以後進一步的數學不好,幸虧沒進入第二或更後志願的物理、化學系及工學院各系。

不像小學,中學有圖書館,我常跑圖書館搶看報章雜誌。有次班會,我提議用班費訂報紙,免上下樓梯浪費精力時間為理由,還被一同學取笑,為什麼不把廁所建在樓上。學校公民課有時考時事,我的成績好像經常很高分,雖也借或買些文學作品(主要小說而已)讀,讀的世界名著不多。

對其他世界的經典之作,借來看的機會更少。記得高中時看到一位同學看荷馬的兩本史詩,也借來看並順便借同文庫內其他經典書看,不過讀過的實在很少。比起我的小孩就差多了,他們去讀大學時,家中留下他們高中時買的經典書,有陣子晚上常睡不著,倒看了不少那些書。新竹市內還有縣立圖書館,我經常去,不過很少去借書,主要去溫習功課。以後上大學時,曾特意找些經典書看,無論如何都很少,相信比我美國的同事少得多。

好學生對功課很認真,為準備大專聯考,少讀上述世界經典之作及忽略大專聯考不考的科目。記得學校常有各種比賽,還保留有兩次得數學競試的獎狀。我從未得過作文比賽或其他「文科」比賽的獎,如下所述,那時別人都認為我數理很好,其實歷史文化的文科才是我的「真愛」。

有一項很特別的中學經驗只能在此一提,上述的文獻沒人深談,只看到辛校長的回憶中提到他安排學生去工業研究所觀摩見習一事,還說以後那些學生讀化學的很多。我也參加那研習機會,後來可能為要準備聯考或其他原因而放棄後段,以後另文來寫此很有意義的經驗。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從台大新畢業的老師,考跟人造衛星有關的應用題,不及格者很多,我考最高的80幾分。其實我的數理成績好,主要還是靠用功不是天分,一再勤做練習題,不是真有數理才華。


「惡名」昭彰的學生?

我自己不知道我真比較調皮(頑皮)否?小學生時,我不覺得我頑皮,考試又考得不錯,就是比較調皮,也不會有什麼麻煩。到新竹中學初中註冊後,有三天的新生訓練。記得三天還沒完,班導師蘇森墉老師就對我說「你不要那麼調皮」,蘇老師初中三年都是我的班導師,高中時蘇老師,仍教我音樂。

大概我真比較調皮,初一上學期結束的成績單,只記得我的品行乙下,讓我父母擔心不已。我以後11學期品行如何,完全不記得。高三時有下述的麻煩,也不記得我的品行如何?品行成績不知如何給,找到高中畢業典禮的名單,列有德智體三育、智育、德育及體育四項前三名的名單。

以前拙文較詳細寫過,高三上學期有次作文題目「上課的甘苦談」中,我寫了幾句話類似「上課時的一大苦處,聽老師們的吹牛」。結果那一次以後,國文老師不再改我的作文。高三下學期寫週記時發表「鄉愿」就是偽君子,批評儒家偽君子最多,那國文老師兼導師自己對號入座,勃然大怒認為我罵他偽君子。

他晚上去找辛校長要開除我,還說我思想有問題,該送情治機關。校長及訓導主任只叫我寫一篇悔過書,以後沒記過處分,再沒什麼問題,我非常感謝辛校長的開明。我忘了那學期我的品行成績如何,或國文科幾分。品行應該及格才能畢業,雖最後一名,還名列保送台大名單中,最後還是放棄,參加聯考。

我上述的麻煩,顯然其他老師也知道,高一、二教我國文的陳叔良老師給我畢業贈言,就提到我遭困厄,並提「真金豈怕火,一往自當(?)前」。1972年回台灣到竹中轉一圈,還去拜訪蘇森墉老師。畢業14年後,他還記得我,可能因為有人要安排相親,他說有人找他「打探」我。大概早忘了我比較頑皮或高三的麻煩,他說替我講了不少好話。

大學時寄住於伯父家時,前三年還常到住家附近的中央圖書館看書或做功課。有天坐旁邊的人突然問我,你是不是新竹中學畢業的朱真一,原來那人看到我筆記本上的名字。他慢我一兩年畢業於竹中,原來上面那位國文老師兼導師也教那位國文,那老師還經常在上課中指名罵我,看來我這壞學生的「惡名」昭彰一段時間,不過那人說「老師說你數理很棒」。


體育

竹中提倡運動,我相信很少其他中學做到那地步。最重要的是普及化,人人都須參與。每年有班際籃、棒、排、足、桌及網球六項比賽,因為這樣竹中畢業生,對所有的球類運動都會「玩」些。每年上學期有陸上 (田徑)運動會,下學期有水上運動會及一次四到六千公尺的越野賽跑。運動會時,每人一定得參加一項比賽,就是第一年剛入學不會游泳,也必須爬過或走過25公尺的游泳池。田徑賽時有一項30人的大隊接力比賽以及人數不少的拔河比賽,游泳比賽也有幾項接力賽。

記得團體賽時初一、二是丙組,初三、高一是乙組、高二、高三室甲組,各種班際球類比賽好像如此分組。我剛進去竹中時,還有原住民的特別班(那時稱「山地班」),那一班經常得大隊接力第一名,並保持大會記錄。特別提出來,因為我們高一丙班得乙組冠軍,那時已沒有「山地班」,不過我們很興奮因為打破以前原住民班的紀錄,不過拔河比賽時卻輸掉了。

個人賽以體重、身高及年齡分甲乙丙三組,參加運動會曾得過的小獎如今仍記得情楚,如丙組100公尺第三名,游泳乙組100公尺仰式第2名。我相信以後我喜歡運動,該是中學就養成的習慣。我的運動細胞不夠好,體型較小,到高三仍是乙組,從未有任何一項運動可當上校隊參加校際比賽。

上中學時,學校還沒有游泳池,每年夏天縣立游泳池開放後,所有的體育課排在最後一節,上游泳課。辛校長的規定使那時代的竹中畢業生都會游泳,以後有機會就經常游泳,七、八年前仍可游1000公尺以上。最有趣有次此地白血病協會募款,由同事朋友認捐每游25公尺一趟一、兩元,他們沒想到,當時雖多年未游,一下水就游了50趟,結果募款成果全部第二名,共募了約2500元。

還有一項在竹中時常常聽到要有公平的運動精神,辛校長常用Fair Play及Team play來提醒學生,我依稀記得運動會時有位同學比賽時跌倒,相當落後但仍跑完全程,後來還得「運動精神獎」。所以提倡各種體育也是「德育」及下述「群育」的薰陶。團體的體育活動,如拔河一項,可能半班人在拔。另半在旁加油。


群育

我讀竹中時,不記得強調「群育」教育。找到辛校長自己寫〈竹中三十年〉的有關群育那節。他強調「自由民主的教育」,還說說透過有關科目的教學,紀念活動、班會、社團活動實施群育教育。注重類似美國的leadership training。他說他對「派系」深惡痛絕,也不欣賞群眾運動。他把校園分為三中心,群育中心包括禮堂、音樂教室及學生活動中心。

音樂教室我們畢業那年才建好,那時沒有學生活動中心,學生沒那麼多,全部學生可擠進禮堂或新建好的體育館。讀上述文獻,看到好幾位比我早幾年到辛校長退休後第二年才畢業的校友,寫竹中有動員月會的活動。對這月會我只有模糊似曾有過的記印象。文章中說學生可以自由民主地提出建議,他退休後第一年,有人在此月會提出抗議校方的建議,新來接替的校長,馬上取消這月會活動。

上述的大隊接力、拔河、球類等運動比賽就是很好的「群育」。音樂方面也有班際的合唱比賽,蘇森墉老師指導的竹中合唱團更絕,得全台灣冠軍十次後,以後只能表演,不參與比賽。我還記得有年教育部或救國團舉辦「科學營」活動,學校只能派一位參加,想爭取的同學好幾位,學校由學生像選舉一樣,用無記名方式投入投票箱決定,這是民主社會的最好的群育教育。

有一點也值得提出,我上竹中時,課程中有勞動服務及生產訓練的課。還記得種過菜及學做木工。或許這樣,現在喜歡後院種菜及自己整修房子,自己還裝潢地下室。


五育並重 竹中不正常?

討論新竹中學的文獻中,最常看到竹中對音樂及美術的美學注重與嚴格。我自己在學時,並不覺得這兩項教育有如許多人講得那麼地「恐怖」。初中時就就由蘇森墉老師教音樂,音樂課用五線譜,要懂樂理並要考試,美術課也不覺得有何困難處。看紀念冊同學的回憶,高中才來竹中的,對音樂課感到「緊張」,那時沒聽說有誰音樂或美術不及格要補考的風聲,更沒聽說有人因此留級。

我自己沒音樂及繪畫細胞,唱得五音不正,就是想參加也沒資格加入合唱團,我從未學任何樂器。雖然喜歡聽古典音樂,只有膚淺的音樂修養,不瞭解音樂的好壞在哪裡。我不會繪畫,一樣欣賞不出好畫的好在哪裡。我上課按照老師的規定及教導做就是。

在最近的校友會會刊39期(2012)有三位校友討論〈五育並重 竹中不正常?〉他們當年(1971年畢業)很少的人考大專考上第一志願,約半數四百人第二年重考。其中一點歸罪於五育並重,說因此智育就只佔五分之一。最近看上述的文獻,較後期的學生及老師對竹中的五育並重頗多微詞。


結語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無論如何,從自己角度或說偏見來寫的文章,談的總是我自己自以為是的東西,除了辛校長及蘇森墉老師外,未提及其他老師及同學。想寫的實在太多,一寫就寫不完。對中學教育是否「填鴨式」、「思想箝制」及「自由主義」的教育,對有否批判思維、挑戰權威及創意等原本最想寫的主題反沒討論。不過這文提到不少的背景資訊,下章再來討論。結束前必須再聲明一次,我可能只寫對自己好或有利的討論,對自己壞及不利的部分很可能就隱瞞不談,這大概是人之常情,大家應有這個認知。


參考文獻:

1)新竹中學校友會(http://www.alumni.hchs.hc.edu.tw)網站的文章,不必登記可看《辛志平校長紀念文集》、《無私與大愛》兩文集以及辛校長特輯。還有不少其他有關文章。若要瀏覽39期的會刊須先註冊登記。

2)台灣島村(Taiwan Island Village)也有不少有關文章。 http://www.aaapoe.net/taiwan012aaa.html

3)用谷歌(Google)上網可找出有更多資訊。



*、原載於《台灣文學評論》,2014.10.9

**、1940年生,新竹中學畢業,1965年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起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2006年8月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在專業領域之外,特別關懷臺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殊榮。除專業著作外,尚有《府城醫學史開講》、《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文史著作。 更多內容https://reurl.cc/3j30r9



另記:獎狀的故事


數學競試獎狀


幾年前回台灣,同學張福春兄陪同下回母校參觀,在校史舘展覽的一角落,展示從前有各類科目的競試,如數學、英文、國文等。其他不少的展覽都有圖片,當時福春兄告訴我,因爲找不到人有舊獎狀圖片而缺如,我跟他說我還有。兩年前回台,他又問起競試的獎狀。不久前因爲要搬家整理東西,看到這獎狀,趕緊拍下來傳給福春兄,並說下次回台一定帶回給母校。

這裏想寫的倒是,對這獎狀的兩點感觸。第一會得獎,因知道自己沒天分,一向用功地學習及勤做習題。還有份諷刺及慚愧之感,提醒學數學的教訓。1958年高中畢業那年,大專聯考不分組,數學不考解析幾何,因此馬馬虎虎學習,導致以後數學基礎不好。上大學後,又自以爲讀醫,沒必要學好更進一步的數學,基礎更不好。後來讀研究院,想多學些基礎科學,選修生物物理學及理論化學時,數學基礎不好就有些困擾,常須找讀理工的朋友幫忙,以後不敢做較基礎的研修。

不過必須一提,辛校長及數學老師們,不因聯考不考,還是跟以前一樣地努力教學,甚至後來的數學月考,只考解析幾何來逼我們用功,當時沒瞭解校方的苦心。

這數學競試獎狀提醒我,用功可得獎,因考試不考而馬虎學習,導致數學基礎不好,獎狀很諷刺地讓我感到慚愧。

============


10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談家父李宴芳(1910-1985,任教竹中美術1948-1970)之另一面

李彥慧(竹初中第10屆,高中第9屆) 先父在竹中任教22年,不少竹中畢業校友為文提及他甚至有人在維基百科給他立傳,但有些事或許有必要在此補充: *、他多才多藝,在北二師演習科第二回畢業,前10名畢業,數學成績比美術好(後來在中原理工教微積分之李偉器教授乃其舊識),日治時代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