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百年校慶使用 新竹高中

1926年的新⽵中學校

郭俊彥(15屆校友)


⽗親在1978年過世,到今年算起來已經過了38年。他留下在新⽵中學時的相冊裡有⼀張標明「新⽵中學校全景」的照⽚,我想就試著由這照⽚來說⼀下故事。(⾒附圖)

圖一 新竹高中全景


我們新⽵中學是1922成⽴的,這年台灣總督府發布新修正的「台灣教育令」,在台灣幾個主要都市都成⽴中學。男⽣讀的以地名放在前頭後⾯加上中學校,譬如⺟校全名便是「新⽵州⽴新⽵中學校」。⼥⽣讀的中學不叫⼥⼦中學校⽽是⾼等⼥學校,所以新⽵⼥中的全名是「新⽵州⽴新⽵⾼等⼥學校」。以簡稱來說⼥中簡稱「新⽵⾼⼥」或就稱「⾼⼥」,⺟校簡稱則是「⽵中」,ㄧ邊是「⾼」,ㄧ邊是「中」,⽵⼥氣勢是要強些。不過中學校⽐照⽇本本⼟的學制定為五年制,⾼等⼥學校則⽐⽇本本⼟的⾼⼥少了ㄧ年,是四年制。似乎是考慮當時台灣⼥孩⼦適婚年齡較早的關係。


1922那年新⽵中學校⾺上就招到新⽣,但重男輕⼥和⼥⼦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讓⾼⼥招⽣困難。⾼⼥的校舍興建速度快,⽵中校舍的興建就曠⽇費時。州廳決定讓⽵中的學⽣先在已建好的⾼⼥教室上課,這是州廳有權可以決定的事,沒有誰跟誰借⽤的問題。這年⼤⽊俊九郎校⻑之外有美間正道及前藤信雄兩位教諭,⽥中留治及⾼岡義治兩位書記,嵩原繁和後藤清⼈兩位雇員,全校只有七位教職員。1926新⽵中學校在東⼭腳下的校舍建好,第⼀年收進來的學⽣這時已是五年級,隔年便要畢業了。⾼⼥這邊1924開始有學⽣進來,但ㄧ直借⽤隔壁的尋常⼩學(東⾨國⼩)校舍使⽤。


⽗親在1926年四⽉進了⽵中,這年新⽵中學校頭次有全部五個年級的學⽣,也是頭次⼤家要在⾃⼰的學校上課。⾼⼥⽅⾯這時有三個年級的學⽣搬回新⽵⾼⼥。開始上課之前有件重要的事要作,學校⽅⾯學⽣資料、書本、教具、公⽂固然要完整的安全的搬移到東⼭下,學⽣的課桌椅、體育⽤品等⼜⼤⼜重的東⻄也要搬回去。這些事當然難不倒這些體⼒⽅剛的男孩⼦,在全校總動員的⽅式下ㄧ天之內就全部解決了。1926到今年剛好是90年,⺟校在今年4⽉辦了「新⽵中學遷校90周年紀念」,讓在校同學從新⽵⼥中把課桌椅搬到新⽵中學,⽤重現當年場景的⽅式來紀念這個事情。


這張全景照⽚是學校剛建好時拍的,1959年⼊學的我們是⼜熟悉⼜陌⽣的感覺,畢竟時間相隔了33年之久。相⽚中最明顯的建築應是我們稱為圖書館的劍道館,⼤⽊校⻑本⼈是東京帝⼤⽂科畢業,也是ㄧ位劍道⾼⼿,他⾃⼰⾝兼教練,規定每位學⽣都要參于。⽗親對劍道活動很有興趣,他的相冊裡也有他⾝著劍道裝的相⽚。在⼤⽊校⻑的努⼒下,新⽵中學培養出全省⾸屈ㄧ指的劍道隊,最有名的劍⼠之ㄧ便是鄭幸雄同學的岳丈——第九回的林修平(楊泥城)先⽣。林先⽣後來成了範⼠,這是劍道界中的最⾼層級。我們⼄班的班導鄭桂馨⽼師對⽵中劍道隊的典故知之甚詳,希望有天能看到⽼師把他知道的寫下來。


由劍道館看過去第ㄧ及第⼆校舍已經存在,我知道許多⼈把這兩個校舍叫做⾼三及⾼⼆教室,這時候還沒看到作為我們⾼⼀教室的第三校舍,第三校舍到1938才開始分年分批建成。也沒看到連結第⼆第三校舍的教室,那棟教室東⻄⾛向,位在劍道館對⾯與劍道館平⾏,我們⾼ㄧ時它是儲藏室,⾼⼆時它變成了教室,是我們⾼⼆⼄班的教室。這教室最⼤的特點是暗,早上暗、中午暗、傍晚也暗。這教室裝了⽇光燈,整天亮著燈,⽇光燈不亮時所有的同學都看不清⿊板,電燈亮的時候兩旁的同學都要站起來做出各種奇怪的動作才看得清對⾯⿊板上的字,電燈反光造成的結果。我們⼄班多次向事務主任陳勝昆⽼師訴苦,有次還趁他⾛過⾛廊時拉他進教室來看,他的答覆是他應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反光的事他沒辦法。不會思考的我們都認為陳主任太官僚了,其實認真想ㄧ下:李遠哲那幾屆⾼中部每年級三班、初中部每年級四班,全校21班,1959那時候雖沒有初中部,但ㄧ個年級就有10班,前幾年⼜沒有新建校舍,教室不夠是理所當然,不只陳主任無法解決或負責任,甚⾄也不是⾟校⻑能負的責任,我們實際上都錯怪陳主任了。


第ㄧ校舍前⽅那座永不關閉的校⾨和校舍左⽅的廁所那時就有了,東⼭街的路樹還只是⼩⼩的。照⽚左下⽅是學⽣宿舍,當年交通不便,學⽣宿舍特別重要,⽗親在學當中便都住在這裡。有網球場及籃球場但不在我們1959年時的位置。想像ㄧ下照⽚看不到的部分,右邊⽵商1940才建校,左邊⽵⼆⼥這邊在1941年才建有東⼭⼩學,再往左新⽵縣中的位置到1944才建新校舍。所以1926這時前後左右都是空曠ㄧ⽚,基本上⽵中四百多位學⽣就在這樣孤獨新建的校舍上,接受新⽵地區前所未有的新式中學教育,有那種前不⾒古⼈後不⾒來者的味道。


1942⺟校在建校20周年紀念時公佈了ㄧ份統計資料,開校頭五年當中總共錄取了453位同學,其中⽇籍212位,佔46.8%,台籍241位,53.2%。第ㄧ回的學⽣組成最特別:總共100名⼊學⽣中有68名是⽇⼈,台籍32位,⽇籍學⽣超收。但第⼆回⽇⼈30台籍50、第三回⽇39台50、第四回⽇45台48,顯⽰出這幾年台籍學⽣滿額錄取,但⽇籍學⽣不⾜的現象。第五回學⽣⼜有點特別:⽇籍學⽣30,台籍卻有61,台籍學⽣佔⽤了⽇籍學⽣的名額。整個來說1926這時新⽵中學校453個學⽣,台籍稍多,但和當初設校的預定沒有太⼤的差異。教職員⽅⾯總數26⼈,全部是⽇籍。校⻑是⼤⽊俊九郎先⽣,教務主任美間正道先⽣,森貞作教諭兼舍監。另有真⽟橋朝英、星野終、吉本泰喜、崎⼭⽤喬、佐藤豬太郎、⽵林漸、⽥中慶次、本多教雄、津⽥定次郎、平岡壽等教諭。有南條博明、堀尾揆ㄧ、⽊村清⼈、⽯橋秀雄、猿渡登ㄧ、夏本茂、樺⼭正胤、太⽥雄治郎、⼄眻嘉⾨等囑託(約聘教師)。神林配屬將校(教官)、⽥中留治書記、富名腰健ㄧ和上原真松雇員。所以全校師⽣總數為479⼈。


五年級的學⽣雖是⾸次在⾃⼰的校舍上課,卻已有四個⼈沒坐在⾃⼰位⼦上。不是他們發⽣什麽事,只是他們成績太好,獲准免試跳級升⼊台北⾼等學校⾼等科去了。1922的「台灣教育令」不只規劃了中學教育,還規劃了台北⾼等學校、總督府⾼等農林學校、⾼等商業學校的設⽴。目的就是承接中學教育,獨特的⾼等學校為的是培養進⼊⼤學作進ㄧ步深⼊研究的⼈才。⾼等學校畢業⽣有資格報考⽇本境內任何⼤學任何科系。五年級的這四位跳級直升學⽣是曹欽源、⿈瀛澤、楊⾦旺和吉澤⻯彌。三年後也就是1929他們四個都以台北⾼等學校第⼆期⽣畢業。曹欽源先⽣隨後進⼊東京帝⼤,1933⽂學部畢業成為⼤⽊校⻑的學弟,後來更成為台⼤⽂學院的教授。⿈瀛澤先⽣學農,由於台北帝國⼤學已於1928年成⽴,先成⽴⽂政學部和理農學部,⿈先⽣成為理農學部農業科第⼆期⽣,是⽵中由臺北帝⼤畢業的第ㄧ⼈。楊⾦旺先⽣也是學⽂,由京都帝⼤⽂學部畢業。因此在1926年的4⽉這四個⼈都已經坐在臺北⾼等學校和平東路的教室裡,無緣享受⽵中的新⽣活。


按照1942年⺟校公佈的資料,第ㄧ回雖收進了100位學⽣,畢業⽣數只有40。看起來對學⽣嚴格不是⾟志平校⻑的專利,特別是⽇籍學⽣雖收了68⼈,卻只有23⼈拿到證書。以頭五回的同學來說:五年之中總共270位畢業同學,台籍佔161位,⽇籍109位,台⽇⽐為六⽐四⽽⾮四⽐六。


五年級⽣隔年便成為新⽵中學第ㄧ回的畢業⽣,他們這些元⽼當然出現許多⼤⼈物。就像當過苗栗縣⻑的林為恭,成為名書法家⼜創⽴張國珍好⽑筆的張國珍,還有⿍⿍⼤名新⽵客運董事⻑的許振乾先⽣。許董事⻑是我們敬愛的湯廷池⽼師的岳⽗⼤⼈,⽽湯⽼師的尊翁湯⻑淇先⽣也是這屆的畢業⽣。湯⽼師ㄧ家是第ㄧ回校友關係最密切的家族。


圖二 大正15年 第五回一年級生


第ㄧ回校友裡陳⾦寶、劉肇芳、陳加祥都成為醫師。陳⾦寶醫師是我們⺩政義同學的岳丈,在北⾨鄭⽒家廟邊開設診所。陳加祥醫師則是先考⼊台北⾼等學校,再考⼊熊本醫科⼤學。劉肇芳醫師是位傳奇⼈物,他在1931年成為新⽵中學出⾝的頭ㄧ位醫師之後,到1999年之間除了被⽇軍調去菲律賓當軍醫外,68年的時間都是在他家鄉銅鑼服務。他的⼥兒名翻譯家劉慕沙、⼥婿朱⻄甯、外孫⼥朱天⽂、朱天⼼等名作家是廣為⼈知之外,還有個兒⼦是14屆的劉家正。家正兄當年以全校第⼆名的成績保送台⼤藥學系,我們15屆的同學應有不少⼈認得他。劉肇芳醫師在第ㄧ回的同學裡創造了好幾項第ㄧ,除了最早當上醫師之外,他到92歲才停⽌看診,是服務最久的醫師,2004年97⾼齡辭世,是第ㄧ回學⻑中最⻑壽的ㄧ位。


1926年的新⽵中學就像ㄧ棵開始發芽的⼩樹,慢慢地就變成ㄧ株覆蓋桃⽵苗⼤地的⼤樹。這時候的ㄧ年級新⽣除了開始認識新的校舍新的⽼師外,也開始認識新的同學。⽗親這個鄉下農家出來的⽊訥孩⼦也⾺上有了兩個好朋友,ㄧ個是⽵東來的宋森枝先⽣,ㄧ個是北⾨李陵茂家族的李⼦賢先⽣。李先⽣和⽗親還曾ㄧ起到過⽵東宋先⽣家玩。宋先⽣⽗親開設⻑春醫院,有個弟弟就是⽇後台⼤醫學院最有名的宋瑞樓教授。宋教授那時候還是⼩學⽣,但是靜靜坐著看書的樣⼦讓⽗親「印象特別深刻」。李先⽣成績⽐⽗親好,1930便跳級直升台北⾼等學校,三個⼈只有四年同窗的時間。⽗親也想讀⾼等學校,畢業1931那年卻沒考上,隔了ㄧ年才進去。⾼校是三年制,意思是1932年時李先⽣是畢業班,⽗親還只是ㄧ年級新⽣,⾜⾜差了兩年。⽗親會這麼想進⾼等學校,主要還是受到⼤伯⽗的影響。


⼤伯⽗郭筆⾒先⽣,1901年出⽣,⽐⽗親⼤上⼗歲。1913年還在公學校唸書的時候看到郭家⼤堂兄郭進⽊醫師由台北返鄉開業那種氣派,⼼裡開始有想學醫的念頭。學醫之前要先念中學,那時還沒有新⽵中學,只有教會辦的淡⽔中學,由家鄉苑裡去淡⽔可不是簡單的事。台鐵的蹤貫線雖已在1908全線貫通,淡⽔線也更在1901年便通⾞,但經過苑裡的海線⽕⾞還在規劃。去淡⽔要先徒步⾛到⼭線的三義,搭⽕⾞到臺北,再轉搭淡⽔線,要花整天的時間才到得了學校。這些困難阻⽌不了⼤伯⽗學醫的念頭,⼤伯⽗淡中畢業於1922年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就在這年海線⽕⾞也通⾞,⼤伯⽗去學校就容易多了。1926就是⼤伯⽗醫學校畢業成為醫師的年份,他告訴⽗親ㄧ定要努⼒以進⼊⾼等學校為⺫標。⼤伯⽗和⽗親兩個兄弟求學過程的差異代表了有新⽵中學和沒有新⽵中學的不同。⽗親⽐⼤伯⽗幸運多了。


⽗親1935⾼校畢業,想學醫但臺北帝⼤的醫學部要隔年才會開辦,渡海赴⽇參加⼤學⼊學考試。因前有⾼等學校⼊學試失敗的經驗不敢冒險,選擇和各帝⼤同天考試的舊官六醫學部報考。所謂的舊官六包括新瀉、千葉、⾦澤、⻑崎、熊本、岡⼭六所官⽴醫科⼤學,⽗親選擇了岡⼭,所幸這次沒有失敗。


李⼦賢先⽣成績固然優秀,還不是成績最好的ㄧ個。成績最好的徐堯輝先⽣加上吳敏增、林炳章、⿈繼圖、伊藤博夫和李先⽣總共六⼈都在1930無試直升台北⾼等學校。徐堯輝先⽣後來由九州帝⼤醫學部畢業,在東⾨城邊開設徐內科。吳敏增先⽣東北帝⼤⼯學部畢業,林炳章先⽣讀的是東北帝⼤法學部,後曾擔任新⽵⺠政局⻑24年。林先⽣是林宗⽂同學的伯⽗,楊建俊同學的舅舅。林宗⽂同學的⽗親林建章醫師⽐⽗親慢ㄧ屆進⽵中,楊建俊同學的爸爸楊廷秀先⽣1926時已是⽵中四年級的⼤學⻑。⿈繼圖和李⼦賢⾼校畢業後雙雙都考⼊京都帝⼤法學部,這是⾮常不得了的成績。李⼦賢先⽣有弟弟李舉賢和李思賢,後來也都由⾼等學校畢業,分別進⼊東北帝⼤和名古屋醫⼤,最後分別成為台⼤電機系教授及醫師,是了不起的ㄧ家⼈。伊藤博夫先⽣⾼校畢業後進⼊台北帝⼤⽂政學部,之後留台任教,1942時是台北第⼀師範教諭。


⽵中畢業的都是各地來的不凡之輩,第五回也有許多⼈成為各地的名⼈。像曾明嶽先⽣⽇後當了峨眉的鄉⻑,潘錦和先⽣則成為新埔的鎮⻑。潘先⽣於2004年以95⾼齡辭世,他於1935親⼿打造的「⽼鎮⻑洋樓」目前還是許多新埔訪客造訪的目標。鍾萬選先⽣則當上了苗栗⼤成中學的校⻑,接續起⼤⽊校⻑的志業。


第五回畢業這年也是台灣總督府台南⾼等⼯業學校(成⼤前⾝)成⽴的ㄧ年,共設有機械⼯學科、電氣⼯學科、應⽤化學等三科。周春傳先⽣進了電氣⼯學科,成為⽵中進⼊成⼤的第ㄧ⼈,畢業後進了電⼒公司。周先⽣他們這批專業出⾝加上⼗多年⼯作經驗的⼯程師就是戰後台灣電⼒維持不墜的功⾂。周先⽣後來也曾擔任省政府建設廳副廳⻑,最後由台電副總經理的職位退修。實際上⽇⼈⾃1895領台到1931總共30年間已培育約900名的本⼟醫師,也培育了若干農科商科和⼯業基礎⼈才,基本上是為ㄧ個落後農業社會提升素質的努⼒,唯有台南⾼⼯的創⽴是讓台灣轉型為⼯業化社會的開端。第五回同學得天獨厚,剛好就處在這關鍵時刻。周先⽣之外另有同學彭⽟堞進⼊機械⼯學科、馮全裕和⻱⼭榮⼆進⼊應⽤化學科。這位⻱⼭榮⼆先⽣畢業時送了⽗親ㄧ張簽名照,應是和⽗親要好的ㄧ位⽇籍同學。


⽗親這班也有林炳坤、呂錦榮、曾重慶、陳武威、林隆集、張克繩、鄭富智、林錫⾦、彭熙庚、胡⽔旺等⼈進了台北醫學專⾨學校學醫,⼈數眾多。彭熙庚醫師在東⾨城邊開設南鄉婦產科,是⽵中第⼗屆前輩學⻑馮光憲醫師的岳丈。胡⽔旺醫師後來成為臺北醫學院的創校董事⻑,上個⽉底才過世,享壽106。我們15屆同學許多是北醫校友,很多⼈曾跟胡董事⻑有過直接的接觸,是個集福祿壽於ㄧ⾝的傳奇⼈物。⽗親同學中有⼈也直接往外發展,像解定邦先⽣由平壤醫學專⾨學校畢業,杜慶祥先⽣由哈爾濱醫科⼤學畢業,都成為醫師。吳鴻烹先⽣也成為外科醫師,吳先⽣應是中壢吳鴻麟先⽣的幼弟,吳伯雄先⽣的叔叔。


同學裡另外有個傳奇⼈物是鄭翼宗教授。鄭教授北⾨鄭家出⾝,1926進新⽵中學,1930四年級結束後赴⽇離開⽵中。1932考⼊慈惠醫⼤,先讀三年預科,1935進⼊本科,1939畢業,留在細菌教研組,1945得到博⼠學位。1946年任慈惠副教授,1947返台,在台⼤細菌學科擔任副教授隨即升任教授。1949以台⼤公費到波⼠頓哈佛⼤學研究,1951滯⽇,1953攜家帶眷回歸「祖國」北京醫學院。1966⽂化⼤⾰命發⽣飽受迫害,中⽇建交後,在⽇籍夫⼈娘家的多⽅營救下於1978得以返⽇定居。鄭教授這兩年才過世,超過百歲之⾼壽。經歷之奇在他寫成的《歷劫歸來話半⽣》裡有⽣動的描述。15屆同學有機會可看看這本書,除了對⽂化⼤⾰命會有第⼀⼿的了解外,也可直接感受到1926⾄1930年間鄭教授在⽵中的⽣活。


圖三 大正15年 第五回一年級生座位表


欽澤兄今年三⽉回台主辦了兩場15屆同學聚會,回美之後⼜認真編好了同學錄,熱誠感⼈。上個⽉從美越洋電話要稿,打算集結成冊,這樣的努⼒和真情實在讓⼈無法相拒。⽽⽗親38年前突然病故,過世之時我在美國,當了醫師卻在⽗親最需要醫師的時刻中缺席,是這ㄧ⽣裡最難以接受的ㄧ件事。古⼈有云:「⽗⺟在,不遠遊」,誠不我欺!遇上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親在世只有66年,實在太短,他⽣前沒講到太多他們當年在⽵中的故事,搬桌椅這件事他卻是說得很清楚,畢竟是他們進到學校後最頭ㄧ件⼤事。今天草成此⽂,ㄧ⽅⾯算是對欽澤兄邀稿的交代,ㄧ⽅⾯也希望藉這⽂章表達對⽗親無盡的思念及愧疚!!


郭俊彥修正完稿於2016年6⽉22⽇




27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談家父李宴芳(1910-1985,任教竹中美術1948-1970)之另一面

李彥慧(竹初中第10屆,高中第9屆) 先父在竹中任教22年,不少竹中畢業校友為文提及他甚至有人在維基百科給他立傳,但有些事或許有必要在此補充: *、他多才多藝,在北二師演習科第二回畢業,前10名畢業,數學成績比美術好(後來在中原理工教微積分之李偉器教授乃其舊識),日治時代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